在健康檢查中加入「血管內皮功能」檢測,對早期發現預防心血管疾病可啟到關鍵作用。
對科技業、高階主管、高壓決策者等族群而言,因工作壓力大、外食營養不均衡、工作步調緊湊,更需重視現代文明疾病,並定期健康檢查。
改良後的檢測法,突破以往限制,增加臨床適用性
血管內皮功能檢測目前常見的方法有FMD (Flow-mediated dilation)、RH-PAT (Reactive Hyperemia Peripheral Arterial Tonometry)、體積描記法等方式。其中FMD是1992年在國際權威期刊《Lancet》發表的血管內皮功能檢測方法,《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》於2002年將其納入臨床指引內,歐、美、日等多國在心血管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健檢等領域之臨床診斷上已使用多年。惟可惜一般FMD檢測需相當專業的超音波操作技術,且操作耗時,使應用上有其限制。
日本UNEX corporation突破操作瓶頸,結合H型超音波探頭、機械手臂、自動化測量等方式,開發出全球唯一的血管內皮功能檢測設備:
大幅降低技術難度,操作人員只需短期訓練即可上手,且單次檢測時間從原本所需2小時,變為短至15分鐘內完成。
FMD檢測從早期預防到療程評估皆可應用,如分析後續飲食、運動及藥物療效等,運用範圍相當廣。
優內視TM超音波診斷儀特色:
● 只需大致定位肱動脈,儀器自動後續定位、追蹤
● 操作簡易、檢測時間短
● 檢測結束,結果立即呈現
● 機身輕巧不占空間 480(W)*520(D)*1200(H) mm
歐、美多家醫療機構採用
中國銷售超過150台
日本超過1000家醫療單位採用
獲日本多項發明專利
寬譜為優內視TM超音波診斷儀台灣總代理,若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,歡迎您與我們聯絡,安排專員介紹、舉辦儀器說明會、實機展示及操作示範。
配合單位財務規劃之需求,本公司亦訂有相應方案,歡迎您來電 (0800-000-169) 或留言詢問 (點擊此處)。
測量時及時觀察肱動脈變化
檢測完畢立即呈現結果
血管內皮功能 有助於動脈硬化的早期發現
中風、心臟病、冠狀動脈阻塞,甚至是心律不整、心源性猝死、慢性心衰竭,皆與「動脈硬化」有關。如能及早發現動脈硬化,並做適當的處置,就有機會預防腦心血管疾病。
動脈硬化的進程就像一連串的骨牌效應,最初是因發炎物質入侵,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,功能開始異常。若情況未改善,讓後續骨牌一個個倒下 (血管結構改變、膽固醇及免疫細胞形成斑塊、血小板堆積形成血栓…),則會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。
因此,掌握動脈硬化之早期變化,了解血管內皮功能尤顯重要。常見的血管檢測工具 (如ABI、IMT、PWV等),可偵測血管結構或形態上改變,但若要檢測血管內皮功能是否正常,需要透過FMD、RH-PAT等方式。
▲動脈硬化進程圖與檢測設備可偵測的階段
多項研究指出,血管內皮功能異常,除了醫療干預,也能藉由調整飲食、運動等生活習慣來改善。因此定期進行FMD檢查,掌握自己的血管狀態,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積極作為。
歡迎來電了解詳情
*以上資料僅供醫事人員參考